相关新闻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768号建议的答复

被阅览数:: 1996 次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768号建议的答复

  B

  同意对外公开

  (已与代表沟通)

  你们提出的关于发展特色种养业推进脱贫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保监会,现答复如下。

  特色产业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按照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农业部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努力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一、关于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2016年4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农计发〔2016〕5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贫困地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明确要求贫困县摸清贫困户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特色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以及产业覆盖面,科学确定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指导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区、市)编制完成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要求贫困地区立足资源比较优势,精准对接贫困人口,科学谋划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合理优化发展结构和布局,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打造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绿色、有机产品方面,农业部2016年为贫困地区207家企业减免申报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费用,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帮助贫困地区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与市场对接,有效推动了各地特色产业链条的建立。

  在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方面,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财政补助项目,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大幅度减少产后损失。同时推动产销对接,打造贫困地区农产品特色品牌。农业部支持在全国举办8场农业展会,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培育产品品牌,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支持“一村一品”创建方面,要求各地在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等方面明确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专业村镇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各地认真落实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把产业项目与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对接。加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强化“一村一品”发展的指导,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贫困地区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二、关于整合扶贫资金,完善产业扶贫政策支持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资金667亿元, 比上年增长43.4%,省级资金超过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2017年,中央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为贫困地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2016年,农业部会同相关部门在14个连片特困地区累计安排中央资金超过270亿元,加强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

  支持涉农资金整合。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2016年,全国贫困地区涉农资金整合共达2340亿元。

  强化金融保险扶贫。截至2017年3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812.7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433.5万户,分别较年初增加154亿元和31.5万户,户均贷款4.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支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占到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8.8%。2016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了《保险扶贫合作协议》,着力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和解决产业贷款难、融资贵问题。针对农业保险,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共推出专属保险产品近50个,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保监会批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设立50亿元的资管产品,专项用于满足对参保贫困农户的小额融资需求。

  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做好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同时积极研究完善金融保险扶贫政策,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三、关于保持定力,构筑转型升级的支撑点

  汪洋副总理在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保持定力和耐心,促进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农业部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一是总结推广产业扶贫范例。农业部在总结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3个范例基础上,又在全国层面先后遴选了广西百色芒果、贵州黔西南薏仁、河北平泉食用菌、湖北罗田黑山羊、安徽岳西茭白、河南信阳毛尖、山西平顺中药材、宁夏盐池滩羊、重庆石柱红辣椒、四川苍溪猕猴桃等10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届接着一届干的产业扶贫范例。同时,指导扶贫任务重的省份总结了200多个范例,切实把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转化为产业扶贫的具体样本。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农计发〔2016〕94号),要求各省积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对于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范围内的151个贫困县,年度项目资金优先倾斜安排,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改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壮大一批设施完备、环境友好的养殖场(小区),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带动能力。

  三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了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政策和重大工程。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农业电商合作;组织中国农垦旗舰店在苏宁、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上线。截至2016年11月底,在全国26个省116个县,指导建成益农信息社2.4万个,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信息服务630万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1亿元。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典范示范,不断增强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实农民增收基础。2016年,农业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4亿元,开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2017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0亿元,在100个县(市)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亿元,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同时,要求各省向贫困地区倾斜。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贫困地区种养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绿水青山。

  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大力推广一批可复制、服水土、接地气的产业扶贫案例,引导各地选好选对扶贫产业。进一步推进“农商互联”,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合作,着力把电子商务培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式。同时,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推动贫困地区种养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培养新型主体,完善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是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推进贫困地区发展,我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行业、资金、技术等方面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培植产业基础、注入稀缺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拓宽增收门路。同时,采取必要措施,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农业部等9部门印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壮大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鼓励股份合作帮扶模式,推广订单帮扶模式。政府扶持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3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14亿元,采取切块下达方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粮食、农机、畜牧、林果等类型农业合作社,重点用于支持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提供培训及服务、组织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和信息咨询等。

  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各地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指导和支持力度,继续强化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适合当地的龙头企业,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农户就业增收能力。指导贫困地区创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把带动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安排产业扶贫项目的前置条件,通过项目牵引,把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加快总结推广各地探索成功的直接帮扶、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关于培养实用人才,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近年来,农业部不断加大贫困地区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努力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贫困地区科研单位401名专家,开展动植物育种与繁育、病虫害防控、栽培与土肥、农机装备、加工等研究;落实项目资金5.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稻渔综合种养,集成示范推广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应用;组织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技术专家500人次,为湖南湘西等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会同财政部,重点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创业青年,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针对贫困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开展不少于5天的专项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会同中组部共同开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面向贫困地区举办177期示范培训班,遴选1.77万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到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学习交流。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继续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教育培训计划,优先安排贫困地区人员参加各项学习培训内容,促进农业综合技能提升;继续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引进、集成、示范推广优良农畜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围绕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继续向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贫困地区的转移转化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

  感谢你们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我部工作予以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部发展计划司010-59192577

                                                                                                    农业部

                                                                                                  2017年9月11日